 |
 |
|
|
 |
|
 |
|
|
|
|
|
红色辣椒 说: 清华园中的钱钟书 [attachment=13770] 1910年11月21日,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诗书世家。1998年12月19日,“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”。钱钟书自幼受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,十三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学习,接受西式教育。1929年,钱钟书考入清华外,名震校园。报考时,数学仅得15分,但因国文、英文成绩突出,其中英文更是获满分,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。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:横扫清华图书馆。他的中文造诣很深,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,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。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,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,或练书法,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,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。
[attachment=13771]
中国当代经济学家、教育家“陈岱孙”
陈岱孙(1900.10.20-1997.7.27),原名陈总,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。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(今清华大学)。1920年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公费留美资格。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,获学士学位,并获金钥匙奖。著名经济学家、教育家。陈岱孙在财政学、统计学、国际金融、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。
[attachment=13772]
音乐家“赵元任”
赵元任(1892-1982)祖籍江苏常州,字宣重,别名妧妊。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,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,卓越的翻译家,科技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不倦的摄影家。先入康乃尔大学读数理,又入该校哲学院。后赴哈佛大学学习语言学,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中文系教授。回国后,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,讲授音韵学。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,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。17年,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,曾深入中国南北城乡调查研究方言,取得丰盛成果。民国27年,赴美历任夏威夷大学、耶鲁大学、哈佛大学、加州大学教授。一生通晓23种语言,为驰名国际的结构派语言学家,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。著有《现代英语的研究》、《钟祥方言记》、《中国语语法之研究》、《湖北方言调查》等中、英著作。
[attachment=13773]
理论物理学家“周培源”
周培源(1902.8-1993.11).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宜兴市芳桥镇后村。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(今清华大学),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。1936~1937年在美国参加A·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,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。1929年年仅27岁的周培源任清华大学教授,后任北京大学教授、副校长、校长。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、主席团成员,中国科协主席、名誉主席,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、名誉理事长,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、名誉理事长,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,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,“九三”学社中央主席,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。毕业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教学和研究,并取得了巨大成学。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[attachment=13774] 宇宙浩渺中华星天文学家“张钰哲”
张钰哲(1902年2月16日-1986年7月21日,Zhang Yuzhe或Yu-Che Chang),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,“中华”小行星的发现者。 张钰哲生于福建闽侯,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,1923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,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,命名为“中华”;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,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星历表上没有的小行星和以“紫金山”命名的三颗新彗星。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,命名为“张”编号为第2051号。1986年7月21日,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逝世,享年84岁。
[attachment=13775]
建筑大师“梁思成”
梁思成,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,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(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)。梁启超之子。1915—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,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。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,系统地调查、整理、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,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。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,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,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。是新中国国旗、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。 |
|
|
 |
|
|
|
[3 楼]
|
Posted: 2014-04-08 14:01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