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 |
|
|
 |
|
 |
|
牌、匾、额的区别
|
|
|
|
红色辣椒 说: 何谓牌、匾,何为额?这三种东西在过去不仅功能和用途有所不同,形制上也是有所区别的。但由于近百年来匾额的逐步消失,现在人们多数已分不清它们的区别,基本上把它们统称为牌匾或匾额。
“牌”指的是有标记作用的牌板,如门牌、路牌、招牌、广告牌等。明清时期主要用于旌表纪念的建筑物—牌坊上,此外也用于官员出行和考取功名。“牌”的形制是方形木板下加一长方形木柄。 (如图)
“匾”古也作“扁”字,扁是会意字,由户和册组成,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。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、经学家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说:“扁,署也。从户册。……署门户者,秦书八体,六曰署书”。
匾的形制为横长形,是明清时期的主流,是用途最广,存世最多的一种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建筑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,斗拱是传统古建筑的重要支承构件,斗拱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,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,我们在许多古建筑的柱顶、额枋、屋檐或构架间都能见到。 据资料记载,唐宋以前的斗拱在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,相当于立柱的三、四分之一左右;自元、明、清以后,斗拱这一部分结构的比例逐渐缩小,只相当于立柱的五、六分之一或八、九分之一,也就是柱顶到屋檐之间的高度越来越小。因为匾是悬挂在建筑物的屋檐之下或横梁之上,明清时期匾额文字越来越多,有时为了表彰一个人还写上几百字之多的序,牌与额无法满足立匾者的需要,加上与建筑的比例也不一致,到明清以后匾比较适应建筑的形制,也较为美观,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匾多以横长形居多的重要原因。(如图)
额,《营造法式》上称为“华带牌”,在业内也称为“陡匾”。北宋从事宫廷营造工作的科学家、土木建筑家李诫(字明仲,河南新郑人。)编修的《李明仲营造法式三十六卷》(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艺专著,不仅总结了汉唐以来的中国建筑传统,附有大量的珍贵插图,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学专著,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和定型发展的标志性文献。)此书对匾额的制作做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说明,书中说 “造殿堂阁门亭等牌之制:长二尺至八尺。其牌首(牌上横出者),牌带(牌两旁下垂者),牌舌(牌面下两带之内横施者)。……面之后,四周皆用楅。其身内七尺以上者用三楅,四尺以上者用二楅,三尺以上者用一楅。其楅之广厚,皆量其所宜而为之。”明清时期额的形制主要为竖长方形,规格不等,依建筑和情况而定,早期用于大型建筑的斗拱和门额之上,明清时期还用于官府表彰或旌表具有“功名、节、孝”等方面的人群。我们现在还能在一些塔、寺庙或是高大的建筑上看到额。(如图)
图为寺庙上的额
转 |
|
|
 |
|
|
※ ※ ※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,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 ※ ※ ※
|
[楼 主]
|
Posted: 2013-09-27 10:54 |
| |